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节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三六九龄 加书签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转载请注明来源:四九看书49k.net

县城中最显眼的要数素有“上林酒肆之甲”的繁楼,五层高的繁楼耸立在茶坊酒肆,瓦舍商店的环绕之中,即使站在十里地开外,一抬头也能看见繁楼上高挂的大红灯笼,繁楼不仅高,装潢亦很华丽,听说菜品也很高档,百种千名,而且服务到位,每日一开业,楼前就立着两个衣着头面干净的小二恭敬候着食客,听说店里用餐的酒缸、酒提、筷、盏、碟,匙等尽是用银锻造的精美餐具,落座之后一摆在面前,食客的视觉得会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在无形中刺激了口腹之欲。

因此生意格外地好。

大徽朝的人一日两餐,早上的七八点钟吃一顿饭,中午是不开火的,很多餐馆也不营业,不要说免费的午餐了,甚至收费的午餐都没有,但是繁楼例外,繁楼打一开门迎客就没有停歇的时候,生意好的时候能彻夜开着门,吃夜宵的人“夜深灯火上繁楼”,在上林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

从繁楼路过几次,卫景平才知它的成功是复制了京中最闻名的酒楼樊楼。他没见过樊楼是个什么盛景,不过县城里去过京城的文人士子时常在繁楼吟唱: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味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1

便是说京城里的樊楼的。

因此,大约可以说繁楼就是京城樊楼的低配版吧。繁楼借着樊楼的话题和噱头,近些年十里八乡的打出了名号,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格外红火。

每次上街,卫景平都要多看两眼繁楼,很是佩服酒楼老板的生意经。

围绕着县城繁楼所在的中心街道的一圈,通过各种途径迅速积累财富的商贾、官宦、甚至市井小民也开始建造广院豪宅,住在里面的女眷们开始锦衣玉帛珠围翠绕,在上林县,“士农工商”的壁垒至少从居住的分布上来说没那么森严分明。

穿过繁楼所在的一条街,孟氏带着他在常来的糖水摊前,照例花一文钱要了半份枇杷冰粉,坐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消磨大半天的时光。

看着糖水摊上不时飞来打野食的苍蝇,卫生状况着实堪忧,卫景平没吃孟氏喂到他嘴边的冰粉,他安静地坐了片刻,很快被日头晒得昏昏欲睡。

孟氏见他快要睡着了,就把他搁在背上,一路哼着小曲儿往回走。

刚进院子,就听外头有人亮着嗓门道:“大嫂回来了?”

虽然是道女子的声音,却跟敲锣似的,咚咚咚。

来的人是他婶子苏氏,他二叔卫长河家就住在隔壁,苏氏时常来窜门。说是隔壁,其实卫长海和卫长河卸甲归田回乡那会儿,兄弟二人置办了两座挨着的两进院子,当年兄弟二人的老娘还健在,没有正式分家,于是拆了其中的一面围墙打通,两家人不用走大门就能走到对方的院子里来。后来长辈过世,两房各过各的了,但那拆了的围墙并没有重新修起来,等于说两家至今还在一个大院子里住着。

没来由地,苏氏的声音如乱锤一样击在卫景平的心头,让他莫名不喜。

她娘孟氏看见苏氏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和妞妞玩儿去吧。”

她婶子苏氏牵着个小女孩儿走了进来,和孟氏一样,她皮肤粗糙发黄,却看着很是健壮能干。

孟氏看见她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跟妞妞去玩吧。”

妞妞是他二叔卫长河的小女儿,比他小一岁,大名叫卫招娣,听他娘说他二叔一开始生了两个闺女,老大卫巧巧和老二卫贞贞,还乐呵乐呵的,到了妞妞这儿,见又是个丫头,坐不住了,赶紧“招娣招娣”地叫起来,盼着下一回能生个带把的小子。

“平哥儿,三姑娘,”刘婆子刚炸了点肉渣,盛盘子里几块端了出来:“来尝尝。”

刘婆子是孟氏娘家的婶子,早年死了丈夫,她又没儿女,就投奔他们家来了。她五十来岁了,面皮黧黑,衣着洗得发白,干起活儿来十分利索。

“四哥。”妞妞眼巴巴地看着盘子里的肉渣,咽了咽口水。

卫景平动手开吃之前,她似乎不好意思先吃。

她的头发黄黄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干净,不过这里的小丫头似乎都是这样的,家里随便带带就拉扯大了,并不会去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给她们打扮什么的。

“吃吧。”卫景平没有动肉渣,把盘子往她跟前推了推。小丫头伸出手指捏了两个,塞进嘴里大口吃起来。

刘婆子往二人这里瞧了一眼,拿眼神剜了剜妞妞。

卫景平视而不见,他看着妞妞有些黑的手指,皱了皱眉头。想对她说吃东西之前要先洗手,不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要闹肚子什么的,转念又没开得了这个口,也许,这就是妞妞的生活方式吧。

说了,又能改变什么。

肉渣都进了妞妞的嘴里,卫景平听见他婶子苏氏对孟氏道:“昨天咱说的王家大姑娘,你和我大伯子到底怎么想的?”

原来家里已经开始给他大哥卫景明张罗婚事了,卫景平心想。

孟氏为难地道:“他婶子,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明哥儿听说王家姑娘大字不识一个,不是很情愿。”

“明哥儿嫌王家大姑娘不识字,”苏氏像听见了什么不得了的话一样,嗓门更大了:“就为这个不答应这门亲事的?”

“他婶子,”孟氏大概也觉得这话说出去脸上挂不住,低声生硬地说道:“明哥儿大了,有主意了,我这当娘的也不好说啥。”

“明哥儿不懂事,你和我大伯子怎么也纵着他,”苏氏埋怨道:“明哥儿人高马大的,穿衣服都比别人费布,吃饭还忒费粮食,王家大姑娘愿意嫁进来是咱家的福气,他还挑挑拣拣的看不上,活该都十五六了媳妇儿还没个影儿……”

苏氏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卫景明。

“他婶子,不是说王家大姑娘不好,”孟氏有些心虚地道:“咱家眼看着十来口人了,大媳妇儿进了门就要管家的,要是大字不识一个,你说到时候我是把这个家交给她还是不交给她呢……”

别说卫景明了,就她心里的打算,长子媳妇儿,都巴望着找个粗略识字的,能算账的,她会好好教她,将来好撑起这个家。

这一辈,有兄弟四人呢,将来都娶了媳妇儿,每房又生了子女,好几十口人呢,没个精明顶用的可不行。

再说了,孩儿他爹总不能屯一辈子田吧,将来万一哪天起了战事,他和长子领兵打仗去了,家里小的老三和老四俩兄弟得靠长嫂帮扶呢。

“哟,大嫂子,那您这心可是比天高了,也不看看咱们自个儿什么人家,有个识字的倒也好说,”苏氏道:“一家子没个识字的人,明哥儿竟想着讨个秀才家的姑娘了,人家能看得上咱吗?”

大徽朝武官的地位低,在京城,武官走在大街上,一旦遇到文官的马车,无论级别高低都要避让,就低到这种程度。

作者有话说:

平哥儿早上从大街上走过:哇啊!包子馅饼(bushi)一排排,好吃好吃。

1出自宋代佚名《鹧鸪天》。

第3章吃鱼

◎“油而不腻,辣而不燥,麻而不苦,肉质嫩滑。”◎

京城他们没去过,就说在上林县,卫长海这个从七品的武官,看见八品的县丞、九品的通判、主簿,按照律例,都要点头哈腰地敬着人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三六九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四九看书49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四九看书只为原作者三六九龄的小说《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六九龄并收藏《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最新章节。
玄天宗修行记事
玄天宗修行记事

生在修真界玄门第一大宗玄天宗领地父母都是宗门弟子这算什么?这不就是相当于投胎清华学区房,爹妈还是校职工?Easy模式开启,人生还不随她浪!

枯泽 连载 10万字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如果历史有如果……如果中国的第一次远征没有失败,那将会发生什么?缅甸、中途岛、瓜...

远征士兵 连载 388万字

最强假太监:从推倒太子妃开始
最强假太监:从推倒太子妃开始

李显穿越古代,成为一名假太监,在皇位争夺中初露锋芒,便被当朝太子妃相中……

酱爆鱿鱼 连载 260万字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1765年,周子布来到大幕将要拉开的南洋,他穿越成了河仙鄚家的子弟。在这风云激荡的前夜,他该如何整合纷乱的华人势力、对抗欧洲殖民者的压榨?甚至北望故国,神州陆沉的悲剧何时结束。嗯,不如定个小目标,先从娶华人英雄吞武里大帝郑信的女儿开始吧!

人到中年纸老虎 连载 117万字

北齐怪谈
北齐怪谈

天保十年,英雄天子高洋弹奏起了髀骨琵琶,自弹自唱,伴奏曲响起,怪诞,荒唐,恐怖,绝望且痛苦。这一年,住在漳水边上的刘桃子兜住了些鱼,故事便开始了。

历史系之狼 连载 216万字

穿成捕头之子的科举路
穿成捕头之子的科举路

简介:成长·逆袭征文“逆流而上,鱼跃龙门”参赛理由:男主刻苦学习,科举入仕,步步为营,逐渐走上人生巅峰。文案如下:沈持胎穿到大弘朝的没玉村,爹是县衙小吏,俸禄低但凑合咸鱼。然而在乡野间......

三六九龄 言情 连载

穿成武官之子的科举路
穿成武官之子的科举路

【本文将于10月26日周三入V,届时三更,请大家继续支持。】卫景平穿越了,穿成了一个卸甲的从七品武官之家的老来子。他上面有三个亲哥哥,大哥擅射,一把弯弓百步穿杨,吓得山里的大雕连夜叼着崽儿搬家......

三六九龄 言情 连载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简介:沈持胎穿到大弘朝的没玉村,爹是县衙小吏,俸禄低但凑合咸鱼。然而在乡野间皮到六岁时,他娘告诉他,在京城有个跟他订了娃娃亲的未婚妻。他娘还说,未婚妻家里是当朝四世三公的侯门......

三六九龄 言情 连载

士族之女的种田青云路
士族之女的种田青云路

专栏有完结文《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预收文《东宫小女官》,蟹蟹关注~胎穿成高门贵女,孟令姜在富贵窝里长到十五岁时,北方战乱不休,孟氏举家迁往江南。离开京城后没了家产傍身,娘亲又病弱,仅靠着府中青黄不接的月例银子过活,很是艰难。望着沃野千里的江南,想着后世这片土地上的繁华,孟令姜给自己拿了个种田的剧本,哐哐开荒种地,稻麦兼作,推广牛耕,改良水车,疏通水利,制糖养猪……最喜欢的莫过于五谷丰登猪壮禽肥。

三六九龄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四九看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四九看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7-06 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