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13集《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妙音0 加书签

四九看书【49k.net】第一时间更新《佛法修学概要》最新章节。

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分三:丁一、人天业果

;丁二、三法印;丁三、实相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时,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以佛教的说法,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这些哲学家都试图解释生命的相貌,所谓的「生从何来,死将何去」,都想要解释生命的道理。

在整个印度的思想中,我们归纳成两种思想:

第一种,邪因缘论。邪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有轨则的,但是这个轨则以佛教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轨则。什么轨则呢?他们认为生命是有一个强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说大梵天或者是种种的天地鬼神,这些尊神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生命的吉凶祸福。换句话说,在邪因缘的思想中,它认为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我们自己是不能决定的,你造善造恶跟你生命的快乐痛苦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唯有向这位尊神来皈依、来祈祷。当然这个因缘的说法是错误的,叫邪因缘论,我们佛教叫做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它能够主导你生命的吉凶祸福,这个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种思想是无因缘论。这种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为邪因缘论至少创立了一个宇宙的天神,我们会知道害怕。而无因缘论认为人生是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树,风一吹,它掉下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往东飘,往西飘,完全没有理由。也就是说,会得到快乐或得到痛苦,完全是个人的运气。那么无因缘论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灯灭,没有来生的观念,就是一个人死亡就像灯消失掉了。没有来生的观念就很严重了,因为你造善造恶就没有意义了。佛教造善造恶的思想,是建立在来生的安乐这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来生无所期待,那怎么激励一个人断恶修善呢?人只要及时行乐就好了。所以无因缘论的断灭见最为可怕。

佛陀出世以后,把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都否定了。佛陀对人生的解释,他提出了一个正因缘论。就是说生命是有一定的章法,遵循一定的轨则,这个轨则不是佛陀创立的,是佛陀发现的。我们在三界中不断地流转,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所以修行才有意义。

这个因缘法,在佛教的思想中,由浅入深归纳起来有三层的差别:第一层,当我们在观察诸法因缘生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业力的因缘,业果的思想,这是第一个因缘法——业果,就是善恶的业果,我们叫做安乐道。能够掌握这个道,掌握这个轨则,会让我们的生命产生快乐,离开痛苦。这是第一个,就是业果的安乐道。

第二层,就是我们要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的思想。业果的思想主要是调伏我们的罪业,安住业果的道法。但是三法印,它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我们的自我意识,这个就更深入了。因为你有自我意识,就会对人生产生一种对立,有我就有我所。有这个对立,就会对自己的果报产生爱憎取舍,就会创造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第二个就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自我意识。

当然这两个都偏一边。业果偏重在有相;无常无我偏重在无相,偏重在无为的这一块。那么到了大乘的实相,它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它把前面两个思想贯穿了。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明因果,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天台宗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是最圆满。

我们在建立中道实相之前,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是因缘所生法它有三层:第一个先谈到业力,再来谈到空性,最后再谈到空有无碍的中道道理。

丁一、人天业果分五:戊一、业果自性;戊二、业果决定;戊三、叶果种类;戊四、业果轻重;戊五、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第一块,人天业果。

先谈谈这个在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探讨探讨。

戊一、业果自性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业果自性。什么是业?什么是果?它的体性是什么?定义是什么?

《俱舍论》云:「造作名业。」又《成唯识论》云:「能感后有诸业为业。」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为。此诸行为於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摄藏於第八识中,相续不断,待因缘成熟,能令有情众生,招感当来三界六道轮回之果报,是名为「业」。

这一段,我们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业的总说。

什么是业呢?在《俱舍论》上说,「造作名业。」简单地说,就是身口意的一种活动。只要我们是在静止的状态,就不能造业,但是只要你身体一个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乃至你念头一动,就形成一个业力了。身口意的一种造作的活动,就形成一种业的体性。

再看《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就着业的一种作用功能来安立。当业形成以后,有什么作用呢?它有一种力量来引导我们去招感「后有」,这个「后有」就是来世的果报。这种业力叫做业。

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一个身口意,比方说你拜八十八佛时,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这个都是生灭法。可能你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这个行为就消失了。但它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消失,它以一种能量的方式、一种种子的方式储藏起来。所以它虽然有生灭无常相的空性相,但是它也有相续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招感来生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对我们生命会产生两个影响。就是从一种初期的影响形成一种种子,最终的影响就是显现果报。

我们先看,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在初期所产生的影响。

这个身口意的行为,在现起时即熏习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叫做业识或叫异熟识。就着它保存业力的角度叫「业识」;就着它显现果报这一块,我们叫「异熟识」。它有两种功能:储藏业力,显现果报。它能够把第八识熏习以后,形成善恶的种子。把它保存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而且尽未来际,除非你忏悔,否则生生世世跟着你。

所以我们今天念了一句佛号,这个佛号不能马上表现出来。你说,欸,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苦恼依旧。是的,因为业要变成果报,它第一道程序是先储藏起来。假设你临命终没有往生,这句佛号进入到你心中也不会失掉。你到天上,它跟你到天上去;你到人间,它也跟你到人间;你到三恶道,它跟你到三恶道。所以即便你变成一个畜生,变成一只蚂蚁,你跟其他蚂蚁不一样,你是带有佛号种子的蚂蚁。以后从解脱的角度,你会比一般人更有机会解脱,因为你那句佛号是一种无量光、无量寿。只要有因缘触动,你这只蚂蚁可能跑到一个地方去,听到佛号,触动你佛号的力量,你就马上跳出畜生道来。

所以这个业只要你做了,就永远不会消失掉。「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除非你证得空性,才能够把有漏的种子全部消灭掉。只要你还在凡夫位,只要你还没有了生死,这个业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这个就是业。因为它不是马上变成果报,它是形成一个种子、一种潜在的功能,保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是第一个,从初期来说它形成种子。就着最终的作用来说,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业力成熟了,被激发出来了,就使令我们去招感当来三界六道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右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思想的种子。唯识学给它一个名字,叫名言种子,就是你的思想。第二个就是业种子。比方说布施,你用施舍的心去做一个布施的行为,你的第八识同时成立两个种子:第一个,你布施的心被记录下来了,下次你更想布施了,因为它产生一种种子,产生一种能量,会引导你再去做第二次,你的布施心增长了;第二个,它形成一种善业的种子,这个善业种子来生会招感富贵的果报。所以种子有两块:一个是思想,一个是业力。那么业在形成果报之前,先经过一个储存的作用,先形成种子。

第二个,点点下面有虚号,请大家写一下叫「临命终时」,业力的转变都是在死亡到来时才算帐的,就像我们一般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帐。」你现在造的业都是先保存,到什么时候开始算帐呢?临命终时算帐。平常都让你欠着欠着,到临终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你的生命由业力主导,叫做随业往生;第二种,你的生命由思想来引导,叫随念往生。这一块我们待会再说明。

总而言之,当我们的业力储存到最后要释放时,都是在临命终时。到了那时,由业力或思想去激发我们过去的种子,使令来生得果报了。假设是善业被激发出来,就成就天、人、阿修罗安乐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因缘被激发出来,那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痛苦的果报。

所以这个从业到果报,是三个程序,第一个形成种子,第二个临命终时,第三个显现果报。

那么,要注意,这个公式有两种用法。因果是两重因果,这个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缘观。它不像儒家思想的一重因果,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善,家庭就兴旺;你造罪,德行有亏,你今生的家庭就衰败有灾难。所以儒家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这样建立的,它是三世两重因果。

这个公式怎么套用呢?假设这个业是过去的,如果写过去世的话,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报,这是第一重。古人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前生做了什么事,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去查,就可以反推出来。比方说今生衣食无缺,可以合理地推论,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今生很庄严,可以推论,你前生遇到事情会选择忍辱,而不会跟人家争执;今生的身体很健康,可以推论,前生是比较慈悲包容的。所以从今生受的果报,就可以推论前生做了什么善恶的业力。它是有一定对应的,有一个等流性的。所以这个公式,如果是把业放在过去世,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把这个业放在今生,那么这个果报就在来世,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来生会是什么相貌,看今生造的哪一个业的次数最多,而且是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后面会讲到我们的业是有一个主流的,我们一生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生命中有一个是主流的业力,它占了一个强大的势力位置,那么这个业就会容易表现出来。

这个地方说明了,佛教的因果思想的复杂来自於它是隔代受报。就是说,今生受用的,是前生的业力;来生受用的,是今生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觉,说为什么今生做那么多善事,还这么痛苦?因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种种子,它要先储存,不能马上释放出来,到临命终才释放。那么这个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这是一重因果,现在未来又是一重因果。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国医》《从泰坦尼克号开始》《从行星总督开始》《攻略男配的正确方法》《我这万恶的谪仙之姿》《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恋上你看书网】《仙子,逼我吃软饭是吧》《男主怀了我的崽》《竞选神明

天才一秒记住【四九看书】地址:49k.net,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佛法修学概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四九看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佛法修学概要》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佛法修学概要》最新章节。
替嫁高门
替嫁高门

简介:【高冷世子追妻火葬场】永安侯府的世子贺知煜和新皇演了一出君臣失和的戏,只为在他与孟氏的婚宴上拿下反贼。不知情的孟家怕侯府落难嫡女受委屈,慌忙推了养女孟云芍替嫁。大事落定,......

白月轻舟 连载 8万字

离婚后回家种田
离婚后回家种田

1.金满办理完离婚手续,没有要小孩,独自拿着行李进了安检口。意外接到了前夫妈妈的电话,他接了起来。“金满,你要自尊,但是从你进陆家的门,就捡不起来了。你要捡,也要问问燕林他愿不愿意,你回来,我们好好的......

春酒醉疏翁 连载 3万字

国医
国医

有人因为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左脚先迈进公司大门而被开除,也有人因为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左脚先迈进公司大门而穿越。方洲就是其中一个。他穿到了修真界,花了五百年,完成了从医宗三等杂役到长老的完美蜕变。现在,他穿回来了!#主角会进入医院工作##日更,一般中午十二点更新,最多推迟到晚上六点#张嘴吃安利~星际第一制卡师国师大人重生日常小爷七零年代重生日常快穿之登高临下炮灰为王[快穿]势不可挡[快穿]求你别秀了……

甲子亥 全本 81万字

维持女配的尊严
维持女配的尊严

温双沐重生后得知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本校园甜宠文,书中随便拉出的一个男性角色,都是当下最火晋江风,以至女主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终极修罗场。譬如清冷校草学神男主苏起言,考前从不复习的他有天突然整理笔记,只为站到女主面前,将笔记递上。譬如骄恣嚣张男二周彧,做事我行我素,却在一日摘下黑色耳钉,换上规整白衬衫,向女主献上一束白色小雏菊。譬如温柔克制男三沈之庭。女主的中考状元成绩,他带的,女主的助学金和生活费,他

淅和 全本 95万字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李念意外穿进一本名为《庶子风流》的科举文中,成了伯爵府里的嫡长孙裴少淮。原文中:男主裴少津是庶出,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科考一道上步步高升,摘得进士科状元,风光无两。反观嫡长孙裴少淮,风流成性,恣意挥霍,因嫉妒庶弟的才华做尽荒唐事,沦为日日买醉的败家子。面对无语的剧本,裴少淮:???弟弟他性格好,学识好,气运好,为人正直,为何要嫉妒他?裴少淮决定安安分分过日子,像弟弟一样苦读诗书,参加科考,共复

MM豆 全本 147万字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四九看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四九看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1-31 21:26:55